課程內容
DEAN 閱:給創作新手的 100 封信
關於本章

平時跟不同的廠商會有郵件往來,很有趣的是,我發現我似乎能夠從對方的開頭及結尾,推算出對方大概的年紀。

也因為這樣,讓我思考到我在一路的經營上,一直都在與不同世代的人相遇。當然,偶爾還是會出現那種「我真的有點難理解他在想什麼」的感嘆。

如果仔細觀察,會發現不同世代的創作者,在創作給不同世代的觀眾時,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也都不太一樣,很有趣。

於是這就讓我開始去研究起了「世代差異」這回事,我想要知道面對不同的世代,在創作的形式與內容,甚至於整體商業及行銷策略上,會什麼差異。

提到世代差異,常常會被拿來討論的是「世代理論 (Theory of Generataion)」。

也就是大家常會聽到的:

• 迷茫一代 (Lost Generation)
• 偉大一代 (Greatest Generation)
• 沉默一代 (Silent Generation)
• 嬰兒潮世代 (Baby Boomers Generation)
• X 世代 (Generation X)
• Y 世代 (Generation Y)
• Z 世代 (Generation Z)
• α世代 (Generation α)

而因為我的讀者基本上只會落在 X-Z 世代,加上我平時能接觸到的也是這世代區間的人,比較能理解,所以接下來會針對這幾個世代來做分享。

主要討論的範疇是「要透過什麼管道接觸到那世代的人」與「要產製怎麼樣的內容才能吸引到那世代的人」,都是我的觀察與思考,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。

一、X 世代 (Generation X)

X 世代被定義為「戰後嬰兒潮那代生下的小孩」,如果以年代來說,大約誕生於 1960-1980 年間。

這一代是從威權漸漸走向民主的世代,碰上戰後經濟復甦,在他們的成長背景中,很多事情是充滿未知的,這也就是為什麼會稱為「X」的緣故。

X 世代接受了經歷過大小戰爭的嬰兒潮世代父母教育,以及戰後整體大環境經濟的關係,普遍對於「物質」會是比較追求的。

雖然不會像嬰兒潮世代講求「極度效忠」,在一間企業就待一輩子,但在整個大環境普遍低薪、物質條件還沒有那麼好的狀態下,對他們來說有一份正當且穩定的工作,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

而在他們的成長背景中,經歷各種傳統媒體的快速發展,同時 Facebook 也是在他們這個年代出現,開始會接受到各種多元化的資訊,比起自己父母那輩,多了更多的批判性思考,「活到老學到老」也是從這世代開始出現的概念。

X 世代比大家想像的還更願意學習,他們骨子裡有著叛逆基因,且熱愛競爭,總會想要幹些大事,只是往往礙於他們很現實的成長背景,只能選擇屈就。而當他們到了現在的年紀,子女都長大了,就會想要開始嘗試一些新事物。

我的觀察,X 世代是個非常辛苦的世代,他們被夾在「嬰兒潮父母」與「Z 世代兒女」之間,相差非常大的價值觀,然而他們必須在這之中走出自己的路。

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很堅強,但其實是非常渴望有人能夠理解他們。不過這也就代表,如果你領域對象大多是 X 世代的人,想要吸引到他們並不難。

先說說管道,X 世代在資訊接收方面相對被動,他們的媒體使用習慣會是無意識地「隨機瀏覽」;他們比較不會主動去做深度搜索,要他們純粹透過 Google 去進行接收資訊,是有門檻的。

所以如果你想要觸及到這群人,基本上要走的會是「推播式行銷 Outbound Marketing」,也就是在他們可能會被觸及到的地方,進行資訊的傳遞,像是電視廣告、大型看版、臉書廣告、電話銷售等等。

而這些資訊必須要快速打入他們的心,從世代價值觀來看,他們會對於物質所帶來的結果較重視,與他們溝通必須直接且明確地說明「好處」。

所以創作上我覺得也變得很單純,就是越直接、越明確越好,他們也不會想要在內容上看太多,反而更希望可以直接與你進行對談,把不懂的都問一問。

另外,「專業感」對於他們而言也會是很重要的,所以你在內容呈現的外觀上,也得多下點功夫,需要把自己包裝得有些專業度,比較能夠吸引到他們。

而當你成功取得他們的信任後,他們的忠誠度其實是比你想像還要高的。除了本身價值觀就會對於品牌有較高的忠誠度,同時也是因為他們不太會自己去找其他資訊,品牌轉移率就沒有那麼高。

二、Y 世代 (Generation Y)

Y 世代又稱「千禧世代」,一般是指 1981-1996 年間出生的人們,我的讀者也幾乎都是這個世代。

Y 是歷經網路、科技從無到有的世代,也是少數經歷過各種硬體裝置快速變革的年代。可能聽個音樂,就從 DVD 播放器、MP3 隨身聽,到 iPods 問世,最後被智慧型手機的串流平台所取代。

這個世代,網路蓬勃發展,同時 Google 的搜尋系統也大約在這群人成年時逐漸完整,所以對於這群人來說,他們獲取資訊的速度比前幾個世代來得更快速,人與人間溝通的距離也變得很近。

在各種資訊來源所造成的價值觀衝擊之下,讓這代人的思維漸漸從「群體」中解放出來,「個體」概念是這代人非常重視的。

比起他們父母親那一代,他們更重視生活與工作的平衡,在職場上持續晉升已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,他們更願意選擇去追求自己的理想。

所以面對職場的不公,他們不會選擇默默承受,而更有可能選擇直接轉職,也因此總是被嬰兒潮或 X 世代的人冠上帶有些貶抑的詞「草莓族」。

絕大多數的 Y 世代,會在正職工作外發展新事業,透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創造額外的收入,「斜槓」思維在這個時代達到最高峰。

在科技快速演進下,「自學」成為他們一個很關鍵的能力,他們會利用網路找尋自己想知道的資訊,並做到精準的資訊過濾,也很願意親自去體驗。

那些不夠深入的資訊,很難滿足他們的求知慾,他們想要看到的是真實分享,而不僅是表層訊息。對於真正有價值的內容,他們也很願意花時間認真看完。

所以面對這樣的族群,不太能夠用跟 X 世代一樣的內容傳播模式,反而要走的是「集客式行銷 Inbound Marketing」,要讓他們自己找上我們。

跟推播式行銷剛好相反,集客式行銷講求「被動」,也就是將內容資訊先建立好,被動地等待他們來搜索,像透過部落格創造內容就是一種很標準的作法。

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企業在做「內容行銷 Content Marketing」,因為面對這群現階段主要的消費族群,走這樣的行銷模式,才更容易深入他們的心。

當然,內容也不會是隨便的內容,如果一個品牌想要走長遠,那保持「真實」會是件很重要的事情。Y 世代對於資訊判斷能力很精明,如果不是有真正去體驗或嘗試,並將心得用心地分享出來,很容易就會失去他們的信任。

比起 X 世代可能比較看重外在的專業度,Y 世代我覺得會更偏向內在的真實感,即便你可能真的不是專家,但他們會願意相信你的實際經驗。

所以老實說,我覺得創作給 Y 世代的內容會是最簡單的,因為你真的只要去實際嘗試,並將內容真誠地呈現出來,不用太多的花招,也能吸引到他們。

三、Z 世代 (Generation Z)

Z 世代又稱「數位原生世代 Digital Natives」,是生於 1997-2005 年的人們,我自己就是 Z 世代的頭。

之所以會以 1997 年為分段點,是因為 Google 於 1997 年註冊網域名稱,從這之後可以說是開啟了嶄新的網路世代。

在這時代出生的人們,打從有意識開始可能就有了網路,所以他們比較難理解那個沒有網路的世界,對於他們來說一切資訊的取得都非常容易。

蓬勃發展的各種社群平台,幾乎是跟著他們一同成長的。比起人與人在現實生活中的關係,他們更會在意自己在網路世界中的形象。

對於他們來說,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已經十分模糊了,甚至有非常多人是沒有進入過職場的。工作賺錢已經不是他們的首要目標,反而先決定自己喜歡的生活,再從中開源才是更重要的。

如果以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來說,原本的正三角結構,在這個世代已經變成了倒三角,對於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那麼重視,反而會持續去追求自我實現。

他們熱愛分享自己的生活,也很享受在網路世界中受到關注的感覺。這也就讓他們十分重視「新」與「快」,流行什麼要馬上跟上,極端的 FOMO 心態。

由此可知,「時間」與「專注力」是 Z 世代非常稀缺的資源,這也就造成了短影音平台的快速發展,從 Tiktok 到 Youtube Shorts,再到 Instagram Reels。

如果你的創作對象是 Z 世代的人們,有幾個原則要注意:

1. 不要讓內容落落長,請直接呈現你想表達的重點。
2. 即時很重要,你需要更加留意最新的動態,並且能快速產出內容。
3. 創作不能再只是純文字,將內容以視覺化圖表或影像的方式呈現很重要。

對於 Z 世代而言,外包裝已經不再重要,反而想要抓住他們的注意力,必須做到更快、更精準、更清楚的溝通。要記住,他們沒有那麼多耐心。

而雖然 Z 世代對於品牌的忠誠度可能較低,因為選擇實在太多了,但如果你要在這之中生存,我覺得明確的「品牌理念」也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他們不見得會因為你很專業而支持你,但會因為你有個他們認同的理念而願意支持你。而如果這個理念又很新穎,那麼在社群擴散的速度就會非常快。

當然,我認為在這樣的社群文化之下,對於創作者心態會是個很大的考驗,這世代創作者的內在狀態,在未來可能會是一大隱憂。


有時候我們會聽到「一代不如一代」,但我認為不是這樣,真正的問題是「一代不願意去理解另一代」。只有在真正深入去理解過後,才會看見每個世代的特質,也才能夠從不同世代間獲得更多啟發。

就像是身為 Z 世代的我,覺得自己在創作上要學習的是「X 世代的專注」和「Y 世代的真實」,同時也努力改善 Z 世代最大的問題「缺乏自信」。

世代間不該是被相對剝奪,反而應該藉由更多的理解,讓彼此變得更好。

Dean

【本篇為試閱內容,若想看更多深入內容,請點擊購買 給創作新手的 100 封信

0% 已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