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內容
DEAN 閱:給創作新手的 100 封信
關於本章

當開始有一些知名度後, 這時候你會和很多喜歡你的人相遇,也會從他們的身上,獲得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可。

但相對地,你也一定會遇到一些你並不認識的人,開始對於你的創作,甚至於你這個人,給予他們所認為的「好的建議」。

然而,對於一位創作新手而言,常常會無法分辨對方給予的究竟是實質的「建議」,還是純粹的「意見」,尤其面對那些偽裝成建議的意見,往往會讓內在更加混亂。

無論如何,這都屬於一種「批評」 (我認為批評這個詞是中性的,代表的是「分析、比較、評論」的行為)。此時,我們就會進入「面對批評的困難」。

這個困難,在我的觀察中,真的特別的難,它的難度會讓一些創作新手都還沒碰到,就想要開始避免。

最常見的狀況,是他們會因為創作有可能會遭遇到他人的批評,而不敢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,或是在創作上過於謹慎、追求完美。

那麼,既然這麼難,又有什麼解呢?

我曾經和一些創作者朋友深入聊過這個話題,發現到當我們遇到批評時,總會聽見一些像是「喜歡你的人那麼多,為什麼要在意那些不喜歡你的人」或是「就酸民阿,只會躲在鍵盤後面,不要理他們就好」的安慰。

在當下,我們會很感謝這些回饋,也會試著打起精神,讓自己不再陷入在那個情緒當中。但到了下一次面對相同狀況時,同樣的感覺又會再出現。

甚至到最後,我們面對任何的批評,都已經是「習慣」或「麻痺」的狀態。等於說,真正在「面對批評」這件事上有所改善的,只有「反應時間」的縮短。

我認為,我們身為一個活生生的人,「感受」會是真實的,有些時候感受並不是不存在了,而是我們選擇忘記它,或是本能地不敢想起它。

這個困難,真正的解法或許不是從外在行為做調整,或做出物理性的屏蔽,我覺得要把視角拉回來,去嘗試理解「自我」,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。

關於「自我」,我很喜歡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這本書中的詮釋:「自我,是一種存在的模式。」也代表著我們在面對不同狀態時,會出現不同的自我。

自我狀態分成了三種:兒童自我狀態、父母自我狀態、成人自我狀態。

1. 兒童自我狀態:人生而擁有的最基本情緒,就像是遊戲角色的初始設定,這個設定中有「快樂、悲傷、憤怒、恐懼」四種情緒,但這些情緒的表達又會有些不同 (像是有些人的憤怒是埋在心中,有些是爆發出來)。

2. 父母自我狀態:我們從父母身上學到,並展現出來的模樣。就像是遊戲中最剛開始帶我們練等的大佬,我們會從他們身上學習到面對這世界以及面對自我的方法。

3. 成人自我狀態:脫離了初始設定的綑綁,也脫離了對於父母狀態的模仿,對於事物能夠保持理性,做出當下的合理評估,並為自己的選擇做出承擔。就像是在遊戲中,我們已經可以用自己的方式,單挑那些大 BOSS。

這三種自我狀態沒有優劣之分,它們都在自己的人生中不可或缺。在某個事件中,可能會呈現其中一種狀態,也有可能三種狀態都呈現。

而在面對批評時,我認為能不能夠真正跨越,關鍵在於有沒有辦法「知道」自己當下是在哪個狀態,以及我們能不能夠「自主切換」每個狀態的能力。

這邊,我想以一個自己很深刻的真實經驗來做分享。

寫電子報,是我每周都很期待的一件事情,可以跟大家聊聊我的一些想法。同時,每位讀者的回信,我都會直接看到,也很喜歡跟大家交流不同的觀點。

某次,我寫了一篇對於創作者開課的分析,那次我覺得自己是從一個比較特別的角度切入,所以特別期待回信,想要聽聽看大家對於這樣的分析,有沒有一些不同的思考,能夠一起交流。

在我滿心期待下,第一封回信出現了,我點開了它,裡面是這樣寫的:


我相信大部分人看到這樣的回覆,情緒上一定會有所波動。

我在看到的當下,先問了自己:「我現在的情緒狀態是怎麼樣的?」接著我回應了自己:「我覺得我現在感受到的是『憤怒』中帶有點『悲傷』。」

這時候,我知道了當下自己正處於「兒童自我狀態」,這些都是人與生俱來很自然的情緒反應。

大約過了幾分鐘後,我又問了自己:「我現在感覺怎麼樣?」

我回答了自己:「我好想回信跟他理論,他明明就沒把內容認真看完,但又覺得會不會真的是自己內容的問題。」這個時候的自己,進入了「指責批評」與「自我批判」的狀態中。

當我處於這樣的狀態時,會很自然地選擇去批評或教育他人,因為從小「父母」這個角色就是這樣的,會不自覺以高姿態來面對孩子,來以他們自身的價值觀告訴我什麼樣才是對的。

我會有這樣子對於他人或自我進行指責與批評的想法,正是我習慣性地在模仿父母從小面對我的模樣,這時候的自己正處於「父母自我狀態」。

在這樣對於自己幾次的提問之後,我理解了自己正處於的狀態,也知道若要能夠好好地面對這件事情,並以新的觀念及方法做出改變,就會需要將自我狀態調整成「成人自我狀態」。

於是又過了幾分鐘,我靜下心來,開始進行比較理性的分析。從他給予的回覆中,摘錄幾個他想表達的重點,並進行判斷:

1. 話太多 (內容太多):我的內容多是個事實,而多的原因是來自於我寫作的底層價值觀,我認為文字是種溝通的媒介,而往往人與人在溝通時會出現爭執,正是因為「去脈絡」,很常人們做的不是溝通,而是「交換結論」。

跟一個人溝通,要理解的是對方「為什麼得出某個結論」,以及「這個結論為什麼對他重要」。所以我在創作上,會盡可能地將我的思考脈絡交代清楚,讓閱讀的人,能夠知道我是怎麼樣看待一些事情的。

如果說,對方覺得我的話太多,其實代表著我們對於彼此「期望」的理解是不太一樣的。我的期望是彼此靜下來,好好討論對某件事的想法;對方的期望可能是想要快速獲得一件事的結論,並告訴他應該要怎麼做。

2. 不回信:面對回信,我的選擇會是「在自己時間充裕且有想法時」進行回覆,所以面對他人對我擁有這樣的認知時,我需要先確認的是「什麼原因讓我沒有回覆?」

當我翻閱了信箱之後,我發現他曾有回過我一次信,回信的內容是:「請問怎麼賺錢?」面對這個問題,因為我並不了解他的背景,加上我也不認為我是賺錢專家,不太知道怎麼給他一些想法,所以當初選擇的是沒有回信。

那麼,他會對我有這樣的認知,我並不認為有問題,我確實沒有回他的信。而我也願意為了我的不回信選擇,接受他對我有這樣的回饋。

3. 賣課程:我重新審閱過我的整篇內容,確定了沒有任何與賣課程有關的資訊,僅是針對「創作者開課」的這個現象,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,所以他表達的這一點並不是事實。

再者,大部分人應該很難在目前普遍的社會體制中,以不用任何貨幣交換的方式生存。人們若需要生存,勢必需要以自身價值換取貨幣,再以貨幣換取自身所需的價值。

創作者也是需要生存的人,所以將自身的經驗與知識價值整理成起來,再用自己以貨幣交換來的電郵管理系統,通知可能有需要的人,讓他們能夠在接收到資訊後,以貨幣進行價值交換,我覺得會是一件正常的社會行為。

當我進行完這樣的分析之後,我認為自己目前可能暫時無法滿足他的需求,且猜測他會寫這封信給我,也可能是因為不知道郵件最下方有取消訂閱的連結。

於是我寫了封回信給他,告知了郵件取消訂閱的位置,並表示我會協助他將他的信箱從我的電郵管理系統中移除,他未來可以不用再收到他不想收到的內容。

現在回想起,我不會認為在這件事情上有誰是對的,或有誰是錯的。不會是「他錯,我對」,也不會是「他對,我錯」。

在面對批評時,最好的方式,會是接納自身的能力與特質,並捍衛自主權,表現「獨立」;同時,也接納別人的不同,給予他人的特質肯定,達成「共生」。

學習理解「獨立且共生」,是我在面對批評時,能夠跨越的關鍵。

Dean

【本篇為試閱內容,若想看更多深入內容,請點擊購買 給創作新手的 100 封信

0% 已學習